
科技赋能 创新聚力——公司科技工作综述
科技赋能 创新聚力
——公司科技工作综述
近年来,双鸭山矿业公司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科技工作部署,紧紧围绕“智慧矿山、绿色矿山”建设目标,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兴企、人才强企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科技攻关不断突破,成果转化效益显著。
科技自立自强,创新体系日益完善
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,不断强化支持保障,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。在组织保障方面,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“总工程师牵头、专业副总分工、部室组织、基层落实”的责任机制,实行年规划、季研究、月督导,确保责任到位。制定并完善《科技研发费用使用管理办法》《科技项目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加大科技投入,实行专款专用,以高投入保障高水平科研。在校企合作方面,构建灵活开放的合作机制,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“产业技术研究院”,与黑龙江科技大学设立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”,与中煤科工、山东科技大学等联合完善瓦斯治理、防治水、防灭火、冲击地压及粉尘防治等技术体系,推动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。在平台建设方面,建成“十大科技研发配套基地”,推进研发制造与人才培育一体化。依托高水平平台,承担省级“揭榜挂帅”项目“极薄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”,研发分体式液压支架、极薄煤层采煤机、煤矿5G通信系统等成果,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。
科技防灾治灾,安全基础持续夯实
公司坚持科学防灾、精准治灾,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防灾优势。在地质保障方面,建成智能地质保障系统,实现三维建模、储量动态管理与灾害预警一体化;自主研发“地应力测试系统”,建立地应力数据库。在瓦斯治理方面,完善“一矿一策”治理方案,创新应用“液态CO₂相变增透+煤层注水压裂”复合技术,破解低透气性煤层治理难题;新安矿应用穿层钻孔技术,提升区域抽采达标率;集贤矿研发“钻孔气水分离装置”,实现打钻瓦斯零超限。在冲击地压防治方面,创新实施“区域卸压+局部解危”工艺,全面推广“110工法”,应用“水压致裂顶板预裂”技术等,取得显著效果。在水害防治方面,实施“注浆阻水工程”,深化顶板离层水研究,结合“四步工作法”“三专两探一撤”措施,提升水害治理效能。在防灭火与防尘方面,加强自燃煤层监测,做好自然发火鉴定,提高矿井防灭火处置能力,同步健全矿井综合防尘系统,有效防范自然发火和粉尘危害。
科技赋能生产,高效建设扎实推进
公司以科技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,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。持续推进“一优三减”,将其作为系统性、基础性工程,年初制定规划、明确工期,夯实安全高效基础。加快“四化”融合,围绕“数字双矿”建设,完善智能化“十大系统”,推进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信息化管人、智能化无人,建成AI视频监察平台,自动化系统无人值守率达94%,主要固定岗100%远程控制,智能化产能占比超90%。积极推广应用“四新”,引进1100、1450型智能采煤机和260、315型大功率硬岩综掘机,应用终端电压补偿、高效除尘等技术,推广模块化轨道、专用安全材料运输车等装备,持续应用“切顶自成巷”工艺,以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率。
科技引领绿色,节能减排成效显著
公司将节能减排、绿色环保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。在节能降耗方面,严格执行分时电价政策,严格控制煤矿峰谷比。在“三废”治理方面,2024年制定实施《矿井水利用规划报告》,2025年推进省级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建设,力争矿井水利用率超过75%。双阳矿采用水源热泵替代燃煤锅炉,在节煤、减碳、降成方面效果显著。持续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,创新“条带式跳挖、跳填法”复垦工艺,消化矸石205万立方米,治理塌陷地98.5万平方米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。
科技人才强企,创新队伍持续壮大
公司坚持科技兴企、人才强企,扎实做好“引、留、育、用”工作。加大引进力度,借助“龙煤学院”深入校园宣传,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;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、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专场招聘,现场签订三方协议。落实激励政策,薪酬分配向技术人员和重点岗位倾斜,对在岗技术人员和实习大学生给予补助;各矿建设人才公寓,提供免费食宿,执行基层班子成员与大学生“手拉手”制度,强化关心鼓励。强化培训教育,实施“雏鹰”计划,建立基层“业校”培训制度,定期组织政治与专业培训。打造创新团队,定期评选“首席技师”“特级技师”,建设技术研究、三结合、创新工作室等联合体,建成省级创新工作室5个、市级创新工作室8个,为人才搭建施展舞台。
科技兴则企业兴,人才强则企业强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公司紧盯行业前沿,面向现场实际,将聚焦深部治灾、智慧矿山、绿色发展、工艺革新“四大攻坚任务”,持续推进创新驱动、科技赋能,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、培育创新人才队伍、完善科技创新生态,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全面提高科技贡献率,为打造安全、高效、绿色、智能的现代化矿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。